【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报】黄志斌 林明水:高质量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全域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发布时间:2022-04-21浏览次数:141

高质量推进红色文化产业全域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4-21   A08   文化产业)

黄志斌 林明水

福建省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改革开放重要前沿阵地,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影响深远。全省82%县域(70个)为革命老区苏区县,有3600多个革命基点村,在册烈士5万多名;已列入革命文物范畴的红色文化遗存遍布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57处,其中国家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以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3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6万件(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彭德怀、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福建留下光辉的足迹。

福建省红色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当前,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全域分布不够均衡。革命文物和事件分布分散、体系性不强、空间联络感和教育功能一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革命事件主要分布在闽西革命老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大事件发生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红色文化全域发展模式单一。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主要由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组织实施,资金相对充足;省级以下革命文物保护投入主体是相关地方,资金缺口较大。民营企业、公益组织参与红色遗存建设、经营与管理的机制缺失。

红色文化与相关产业全域融合有待加强。福建省革命文物的保护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和相应地区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产业基础不够牢固,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2022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发文,要求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因此,我们不仅要厘清福建全域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红色文化基因,还要将红色文化融入生产和生活,激活红色文化生态,让红色文化带动全域经济、社会、旅游繁荣发展,打造红色新经济生态圈,从全时空、全要素、全管理、全支持、“+产业”五个方面,实现红色景观全域优化、红色文化服务全域配套、红色文化治理全域覆盖、红色文创产业全域联动和红色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全时空是指红色文化的展陈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一年四季为体验者提供不间断、不停歇的教育服务;特别是要突破地域空间和线上、线下空间的限制,实现多维度、立体化体验覆盖,不能在任何时段或时点出现服务盲点。这就要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为体验者提供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产品与服务。

全要素就是将红色文化所在的区域作为发展红色文化的要点。要全面挖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从强调震撼力的景观要素向景观要素与环境要素并重的转变。这就要求重视红色文化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

全管理指红色文化发展要吸引各部门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和管理,从而既推动红色产业发展,又可以通过红色产业的发展提升和拓展协作部门的价值。这就要求每个部门都承担发展红色文化的指标任务,需要从制度上规定各个部门在目的地开发建设中的义务、角色分工,尤其是要对各个部门在红色文化发展理念推广中的角色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形成统一的福建红色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的新形象。

全支持是吸引区域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红色文化的服务和经营之中,使得红色文化集聚区能够最广泛地汇聚投资能力,形成快速的需求响应能力和多样化的供给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化市场需求,将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得目标区域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在参与红色文化发展中获得各自的收益,形成主客共享的红色文化体验。这就要求最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营造红色文化居民友好氛围,提升红色文化体验的原真性和认同度。

产业是红色文化生态传承的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以工业文明为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以生态文明为基础,使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在产业融合中共同发展,在产业交叉、渗透、聚变中创造形成新的业态。这就要求延伸红色文化产业链,实现红色文化与产业的相互交叉和充分整合。

全方位促进红色文化全域发展

福建省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需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四大经济”,2022年将着力打响文旅经济新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现福建红色文化的全域发展,提升福建文旅经济整体竞争力。为此,我们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开发,促进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分类和评价体系,依托数字福建相关技术,基于福建省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建立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系统,编制全省红色文化系列教材,统筹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二是依托中央红色交通线、海上华侨红色文化线串联闽西革命老区、沿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大事件发生地,促进全省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打造“红色闽西”“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直指武夷山下”“中央红军攻克漳州”“安南永德苏区”“闽中游击区”“闽东苏区”“谷文昌精神”“廖俊波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核心党史教育基地、研学基地,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产业化。三是对标国际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依托高铁环线、沿海高速景观道、海上邮轮航线串联红色文化核心景观(点),推进福建红色文化产业山海一体化、集群化发展。四是重点布局人口密集、产业相对成熟、具有红色与海丝文化融合的历史街区或地区,率先形成“红色经济新样板”,以期带动整个红色文化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联动要素,促进红色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闽西革命老区,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生态旅游省战略,构建“红色文化+绿色”产业链,打造如“红古田”等统一红色文化品牌;同时,围绕“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联动性带动区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地区,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五区叠加”优势,构建“红色文化+工业”产业链,打造如“晋江经验”等统一红色文化品牌;同时,结合侨台文化发展,联动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新时代红色文化区,要结合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构建“红色文化+服务业”产业链,打造“国际旅游岛”“台胞登陆第一家园”等新时期红色文化品牌;同时,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配套,联动旅游、文创、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四是以福建省特有的生态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融合红色文化,遴选创建“红区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在全省、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第三,优化环境,促进红色文化生态化发展。一是将红色文化发展作为地方政府主要工程,全省统筹、全局谋划,形成多部门红色文化全域管理模式,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运用文化生态学规律指导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提倡以资源节约利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作为应对红色文化资源稀缺与不可再生等问题的主要手段,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障红色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注重红色文化发展要和城乡环境相协调,建筑景观要修旧如旧,在城市地区要避免破坏红色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红色故事讲解要契合时代发展。三是注重红色文化线上生态与线下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标红色文化线下产品,建设线上红色文化生态圈。

第四,守正创新,促进红色文化活化传承。一是逐步改变现有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特别是革命人物的后代、重大事件见证者参与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营造红色文化主客共享的氛围,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民参与的红色文化全域支持体系。二是在红色文化原地静态保护基础上,融入移动互联网、3D、虚拟现实等现代高新技术,叠加图片和视频等信息,立体化表达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事件鲜活起来,让红色精神更好入脑、入心。三是在红色文化原汁原味保护基础上,融入影视、伴手礼、卡通漫画等文创产品,让红色基因鲜活起来,让红色文化融入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以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四是在红色文化生态整体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融入主题乐园、度假区、节事活动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红色故事鲜活起来,使红色文化生态得以延续,实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21&ZD17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http://ex.cssn.cn/zx/bwyc/202204/t20220421_5404531.shtml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86&eid=43897&sid=203040&idate=12_2022-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