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今日头条】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发布时间:2019-07-17浏览次数:446

     福建师大旅游学院助力振兴十八重溪景区

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7月3日,福建师大旅游学院师生一行23人,前往闽侯县南通镇开展“寻访南通丽景,振兴十八重溪”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在十八重溪管委会人员带领下,实践队实地走访了十八重溪的部分景点,了解了景区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和存在的困难。随后,来自闽侯县人大、文旅局、团县委、南通镇、古城村的相关干部与实践队进行座谈,围绕基础设施、景区开发、宣传营销等问题,为重振十八重溪景区展开热烈探讨,共商对策建议。

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旅游学院师生将发挥旅游规划的专业优势,立足十八重溪现状,围绕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南通镇的北宋理学家陈襄、享誉世界的金鱼养殖、百年荔枝林、古厝古民居等人文优势,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使十八重溪这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得以产生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南通镇的十八重溪,与福州市区直线距离仅20公里,因有十八条支流而得名,奇特的火山岩地貌,洁净的季节河和野生猕猴为景区的三大特点,是人们回归大自然、欣赏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在省内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景区开发始于1985年,1992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风景名胜区,200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但2004年至今却发展缓慢,在景区管理体制、基础设施、配套开发、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急需改造与提升。

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校企携手弘扬闽清义窑陶瓷文化

       福建师大旅游学院开展“海丝启航、创见闽清”社会实践活动

       说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福建陶瓷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德化窑的白瓷、建窑的黑釉瓷、同安窑的青瓷、漳州窑的青花瓷等。而拥有四千多年陶瓷文化、一千多年海丝文化的闽清义窑,却长期被遗忘和忽略。2018年初,位于闽清东桥镇绵延十几公里的古窑遗址被正式列入“海丝申遗备选点”,今年3月,为共同探究义窑深刻文化内涵,提升义窑非遗影响力,助推义窑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与福建索佳艺集团密切合作,借助开发和建设迷乐谷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福建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品牌。

      7月5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师生一行33人,驱车前往闽清县东桥镇义由村,开展“海丝启航、创见闽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福建索佳艺集团代表带领下,师生顶着烈日,跋山涉水,沿着堆满昔日废弃匣钵和瓷片的崎岖小路,终于近距离接触了鲜为人知的龙窑遗址,了解龙窑构建技术、龙窑的烧造技艺等非遗项目。

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下午,实践队一行参访了位于福州金山的索佳艺陶瓷文化创意园。这是福州市目前唯一专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园区,除了义窑陶瓷博物馆,还涵盖家居陶瓷生产研发、陶瓷文化创意、陶瓷文化体验, 致力于将海丝陶瓷文化开发成好玩、好看、可游、可学的旅游产品,在工业风集装箱式的背景里,印证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

福师大旅游学院社会实践 助力旅游景区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黄志斌介绍,实践队师生将继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把旅游发展规划与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融合海丝文化建设背景,弘扬和拓展闽清陶瓷、温泉、古民居文化,倾力打造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增强闽清旅游影响力和带动力,助力闽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据相关资料记载,闽清县素有“瓷都”之称,最早发现的古陶片可追溯到商周时期,闽清义窑是宋元时期我省规模最大的青白瓷产地,产品以外销为主,曾盛极一时,其绵延二十几公里的一百多座古窑遗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源头”的重要历史见证。然而闽清义窑技艺已失传800多年,因此,保护、传承与发展义窑技艺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期待。